据《阳信县志》记载,1848年京剧传入阳信。今洋湖乡(也是鼓子秧歌的发祥地)后高村的高德仁结合本地鼓子秧歌、跑旱船、落子、高跷等锣鼓点的特点和京剧锣鼓曲牌自创了一套开场锣鼓,后经多次演练修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《三翻九转》,因《三翻九转》锣鼓齐全,演奏起来既粗壮豪放又不失细腻含蓄,节奏变化层出不穷,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。后来流传到河北沧州一带。 三翻九转(通)是不同锣鼓经的三大翻和九个小转折点组合而形成的,故称“三翻九转(通)”。该通是在北京混曲牌(即大唢呐与打击乐合作的曲牌)的基础上综合组成的,是以“滚头子”为主体过渡的锣鼓经为辅助的演奏形式。在演奏上采用了专业戏曲打法和民间打法相结合的手法,既有专业戏曲打击乐的特色,即锣鼓经变化较大,又介入了部分锣鼓经民间打法的特点,即部分锣鼓经民间化打法;在较稳定的速度上进行锣鼓经的节奏变化,使该通更突出的体现了它的独特艺术特点和欣赏价值。 三翻九转(通)中锣鼓经的民间打法及特点 三翻九转(通)中的打法是以戏曲专业锣鼓经的打法为主,民间打法为辅相结合的演奏形式,如每当锣鼓经进入到“滚头子”的演奏反复时(见例1,例2) 例1戏曲专业打法: 小锣‖:台︳台台 ︳乙台 ︳乙台:‖(锣鼓点名称:滚头子) 铙钹‖:才︳ — ︳才 ︳— :‖ 大锣‖:仓︳ — ︳— ︳— :‖ 小钹‖:才︳ 才 ︳才 ︳才 :‖ 念法‖:仓︳台台 ︳才台 ︳乙台:‖ 例2民间打法: 小锣‖: 台 ︳ 台台 ︳乙台 ︳乙台:‖(锣鼓点名称:滚头子) 铙钹‖:才﹒才 ︳ 乙才 ︳乙才 ︳乙才 :‖ 大锣‖: 仓 ︳ — ︳— ︳— :‖ 小钹‖: 才 ︳才 ︳ 才 ︳才 :‖ 念法‖: 仓 ︳台台 ︳才台 ︳乙台:‖ 再如双楗搓锤(也称作望门)见例1例2: 戏曲专业打法: 〔 搓 锤 〕〔 串 子 〕 小锣‖:令台︳台台:‖台台︳台台:‖ 铙钹‖:才才︳乙才:‖才才︳才才:‖ 大锣‖:空仓︳ ○ :‖ 仓 ︳ 仓 :‖ 小钹‖: 才 ︳ 才 :‖ 才 ︳ 才 :‖
〔 搓 锤 〕〔 串 子 〕 念法‖:空仓︳乙才:‖仓才︳仓才:‖ 民间打法: 〔 搓 锤 〕 〔 闷 锣 〕〔 串 子 〕 小锣‖:令台︳台台:‖台 ︳台台︳乙台:‖台台︳台台:‖ 铙钹‖:才才︳乙才:‖才 ︳才才︳乙才:‖才才︳才才:‖ 大锣‖:空仓︳ ○ :‖仓 ︳○ 仓︳ ○ :‖ 仓 ︳ 仓 :‖ 小钹‖: 才 ︳ 才 :‖才 ︳才 ︳ 才 :‖ 才 ︳ 才 :‖
〔 搓 锤 〕〔 闷 锣 〕〔 串 子 〕 念法‖:空仓︳乙才:‖仓 ︳才仓︳乙才:‖仓才︳仓才:‖ 该锣鼓经戏曲专业打法是搓锤接串子,见例1民间打法是搓锤后加入门锣再接串子,在三翻九转(通)中,此处的闷锣由两个重要作用,一是增加了搓锤的情绪延续;二是闷锣进入3/4拍子且节奏逐渐加快,为后面的锣鼓经在行进速度上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,听起来有种眼前一亮、振奋人心的感觉。 三翻九转(通)的改进尝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,打击乐艺术也在继承前辈艺术的前提下,不断地进行革新和提高。三翻九转(通)在保持原基本特点的基础上,遵循艺术发展规律,于1970年由阳信县吕剧团鼓师沈希坤对其个别部位进行了改进尝试,并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。 如第二翻的锣鼓经:(见例1例2) 例1原锣鼓经: ‖:仓︳才︳仓︳才仓 ︳乙才 ︳仓 ︳大︳台︳台︳台:‖:仓︳乙个︳台︳○:‖ 例2改进锣鼓经: 〔 弱 〕 ‖:仓︳才︳仓︳才仓 ︳乙才 ︳仓︳才︳仓才︳仓才︳仓:‖:仓才︳令仓︳乙仓︳乙才:‖ 原锣鼓经幽默诙谐,改进打法轻重鲜明,对比性强,两种打法各有特色,都有较强的欣赏效果,至阳信仍保留着这两种打法。
 
|